土木工程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土木论文>园林论文

浅谈国家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推进

 更新时间:  编辑:土木龙

 摘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进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推进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不断努力。文章主要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推进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重要性

1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1.1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当前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可以利用金融贸易和文化来进行中心城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网络枢纽完善中心城市建设,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不断努力,同时,也能确保发展中心城市建设的优越性。例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全面优化我国资源配置,更能有效带动了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1.2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城乡建设的标准,以小城镇和农村社区为基础,利用城市发展的产业进行资源配置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扩大城市发展规模,还能提高城市发展效率。因此,需要在不断深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发挥中心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

2国家中心城市与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

只有以城市现有发展程度为基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国家中心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竞争力。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城市发展不均衡,体制不完善

就我国城市发展情况而言,国家中心城市主要以沿海城市为主,西北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密度低、人口少。建设中心城市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武汉等城市,发展也比较均衡。但是,就中西部地区而言,受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GDP增长相对缓慢,与东部沿海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

2.2规划方案不清晰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主要以城市资源聚集和经济增长为基础。然而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只注重发展核心地区,忽略了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规划方案,不仅妨碍了城市产业链的扩张,同时也会阻碍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而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

2.3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

就东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还是在发展模式的创新程度上,都远远走在西部地区的前面。西部地区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在铁路交通的建设上还是产业的发展上都存在滞后现象,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与东部一线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以西安为例,受传统发展思路的影响,一直单靠旅游业来拓展经济,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在发展模式上也缺乏创新,导致一直无法建设成为可以带动城市—区域共同发展的中心城市。

3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3.1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之上,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应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人口落户政策,对西部地区,应优化人口资源配置,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储备。例如,要想将西安为拓展中心城市,必须积极引入人才。同时,积极提升城市核心区土地利用效率,扩张城区建设,避免只顾发展城市框架,而忽略周边城区的发展,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土地利用上,可借鉴如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成功经验。

3.2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

“一带一路”的倡议,使得各个地区的高铁和公路建设更加完善化,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区的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路网,对促进人员流动和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很多西部地区也在利用交通和地区优势,发展商品贸易和信息服务业等,并在有限的资源内不断学习先进服务模式以增加第三产业的营业额。例如,郑州虽然属于二线城市,但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对高铁和机场的修建,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枢纽站,与早十年前相比,不管是金融服务还是电子商务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3认识并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

杜绝决策的主观化,依照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和空间布局规律为基础,利用城市发展的有效资源完善城镇建设,把交通运输和经济设施往周边进行拓展,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城市发展的价值体系需要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城乡统一发展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统筹一体化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需要看清本质,选择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丝绸之路城市网[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杨银厂,李敏丽,王蕾.金融危机下全球R&D经费投入趋势与我国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32-35.

[3]周天勇,旷建伟.“城市创新蓝皮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马剑平,赵国亮.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发展差距研究——以伦敦、纽约和东京城市对比[J].学术论坛,2015,(1):130-135.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