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空间设计活力探析
1概要介绍
“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中,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使命,便是利用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契机,让现存的城市结构重归于秩序中……我们能以长远的目光规整它们的造型、重建它们的秩序,好让它们变得更加人性、为居民提供更加生动的体验。”这段话引自米歇尔•特瑞普教授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米歇尔•特瑞普教授的著作《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今的中国城市规划转型时期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作者在人本主义和重视心理体验这一认识论视角下,联系了心理学研究和城市设计,发展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强调城市环境的个体性、生动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心理品质,通过对比特瑞普教授的理论实践与中国当前的城市街区空间,可以发掘更多提升城市街区空间活力的契机,将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有效实践于当前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激发街区空间活力。
2城市设计理论框架的三个层面
2.1城市形态。“我们可以将城市形态描绘为一个实存环境,它涵括了所有在有意或无意间可能与我们发生关联的环境因素……城市形态包括了人们周围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现实。”在特瑞普教授的描述中,显而易见,城市形态所指的即为城市的物理实体和它相对应的功能和活动。当然了,城市形态所指也即城市的自然环境层面、城市的功能属性、城市的建筑单体,这些都在每天的生活中扮演了城市生活的真实形态,我们不加思索地就可以客观描述其存在。这样的城市形态与感知主体并无几多联系。2.2城市体验。“城市体验,是城市形态中观者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它因观者各不相同的感知能力而异。它是由三维空间中散发的潜在既定信息构成的有效事件场,就此而言,城市体验有着某种跨主体的客观性。比如,在中心广场上的一座教堂本身属于城市形态这一层面,而人在通向广场的狭窄巷子里,看到教堂的一个侧面,那么在特定位置和视角下,公众普遍感知到的视像与情感影响(幽深、暗示、兴奋),就属于城市体验。”在许多优秀的历史城市更新改造设计中,空间序列的排布、城市天际线的走向、公共空间体系的联结、公共活跃区域的活跃度以及城市景观视线廊道等诸多要素也都完整详尽的表达了设计中对于城市体验的精巧构思。我们都羡慕欧洲城市的街道品质和历史味道,其实这些细节的打造全都来源于此,它们可表达、可交流,使得城市街区的空间活力具有相当灵活的感受品质。城市设计多重要素一起组成的真实感受,完整呈现了动态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整合流动的交互体验,整体性的卓越成效,是城市设计多要素与城市居民有效的交流。这样的动态城市设计不仅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也对如何提升城市街区的品质和活力有着更加全面的指导意义。2.3城市意象。“与体验环境中类似,每个个体对一座城市或一个城区的精神意象、表象和概念,都由他的个人记忆、关系和经验拼合而成。因此,对城区以及不同城区之间相互关系的精神意象总是因人而异。这种对实存环境的心理表象,是人与环境之间持续交互过程的结果。”在城市感受者脱离物理环境,脱离讨论语境后,就如同我们闭上双眼去回想家乡的街道和巷子,城市的文化、社群、形态所赋予感受者的整体意象,就是城市设计无形的核心魅力。
3实践应用
3.1施特拉尔松历史城区城市风貌规划。(1)由历史及现状分析,大致确定了700多年城市发展变迁中的“不变性”要素:承载城市识别性的内容。(2)结合现有问题,制定4点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独特性的风貌发展延续、加强自然景观的多重联系、提升城市空间生活品质、城市历史与当下的有效联结。(3)城市保护要义是以谨慎地发展城市设计及和地方建筑学,形成新兴实用的功能结构,提供满足现代人居要求和生活质量的指导。该项目充分体现了特瑞普教授的设计理念,通过现状分析,结合历史文脉,形成城市意象规划结构,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空间边界、人居路径和环境节点以及众多标志性建筑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标注和定义。从城市原有形态,到城市体验层面,给予多方面的建议和导则,以城市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意象划分设计的关键节点,甚至建筑单体要素也要延续和更新现有的建筑风格,提升街区活力的同时兼备时代品质。3.2重庆市十八梯。(1)十八梯的城市空间层次丰富,由入口梯段到街巷空间,及至院落空间,每个空间以不同尺度连接,最终形成丰富的过渡空间。(2)由十八梯历史街区的图底关系反转分析:十八梯在主街道有着独特的空间序列,整体之中构筑网状步行系统,主街道与网状道路共同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序列。
4结束语
城市空间活力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既是特瑞普教授的理论核心点,也是我们当前城市转型的设计切入点,充分利用城市的街道空间,结合理论方法,构思独具城市魅力的设计表达,是城市设计工作的未来趋势,也是思考城市设计如何激发街区活力,提升城市品质的研究方向。希望更多一点的关注,更多一点的思考,可以在杂乱的思绪中找到城市设计的价值所在,为当前的城市街区空间更新改造项目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让城市在设计的雕琢中绽放独特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郑祚仁.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复兴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2]付帅军,陈金泉,刘忠骏,等.基于空间句法的赣州历史街区形态与活力特征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5):20-27.
[3]张修铖.试论人文角度下的城市空间营造[J].住宅与房地产,2015,(2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