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土木论文>园林论文

人地互动性理论景观设计新形态

 更新时间:  编辑:土木龙

 摘要:平遥古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沉淀,成为山西乃至中国宣传晋商文化的名片,享誉世界。文章针对新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指出平遥古城在景观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引入人地互动理论,探讨平遥古城西门入口景观改造措施。

关键词:平遥古城;入口景观改造;人地互动性理论;传统;创新

1平遥古城下西门景观的背景与现状

1.1景观强调视觉层次美,缺少多感官的互动体验性能

平遥古城自发展旅游城市以来,对古城内外景观环境进行了一系列规划、设计,以求达到符合旅游城市的标准。但由于对古城价值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往往将重点放在对实物遗址的关注与维护上,多年下来,整体古城文化景观设计不甚理想。结果为:一是景观树单一,缺乏生态多样性,且植物配置也不合理,缺乏地方特色;二是由于多数景观带都被大理石栏围挡,公共设施也不完善,因此,游客只停留在视觉层次,缺少多感官的互动体验。城门入口处作为游客造访平遥的首要驻足点,如不合理规划,视觉上做不到引人入胜,将会影响对古城的整体观感。

1.2停车的空间体量与整体统一性的缺失

随着自驾游出行方式的快速兴起,平遥古城作为旅游城市,显然准备得不够充分,现有停车场远不能满足高峰时期的停车需求,且有不断恶化趋势。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外部因素,根据调查显示,古城各个城门入口处的停车场均不能满足现有停车量,这种情况在五一黄金周、国庆七天长假等游客出行高峰时段更为严重。就拿古城下西门来说,停车场容量不足,设施滞后,管理不到位,由于毗邻城门,直线距离不到20米,这条路段时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更甚者发生交通事故引起纠纷乃至斗殴;二是内部因素,平遥古城远在西周时期便是军事重镇,到明清晋商崛起,生活富足,人口出生率高,到目前平遥已是山西第三大人口县了。虽不断有人口迁出到城外生活,城内仍有4万多居民,在这其中,私家车拥有者不在少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停车场吞吐量不足的困境,面临外来车辆的急剧增多,令本就不足的停车位更加紧张。

1.3指示性和人流量之间的内在矛盾

此外,景观指示性不明与拥挤的人流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度平遥古城接待游客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56.8万人次,而在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54.9万人次,同比增长3.7%。而景区指示性标志却严重不足,除部分指示牌字迹清晰,其余或是由于气候因素,风化严重,导致无法有效识别,或是在平时工作中缺乏管理,指示牌遭人为拆除或涂鸦。另一方面,城西门与火车站直线距离不到600米,面对如此大的人流量,显然不能应对现有游客规模。

1.4公共艺术设施造型及技术单一,缺少创新

古城城西门地处平遥县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汇聚了一定数量的公共艺术设施。但是,随着古城整体规划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供人们欣赏、服务的公共艺术设施损害严重,技术与造型单一,缺少创新,且功能具有滞后性。譬如:城门入口处栏杆、导游板、指示牌、长凳、小卖部等。

2平遥古城下西门景观改造探讨

2.1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平遥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尤以“晋商文化”颇为著名。古城宅院建筑极为考究,是我国汉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历史的见证。平遥古城自申遗成功之日起,旅游业迅速崛起,有效带动晋中地区乃至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源引平遥县政府提供的2012年数据表明,全县生产总值926534万元,其中,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40亿元,占总生产总值43%。由此可以看出古城巨大的商业价值。然而,在积极开发古城历史与商业价值的同时,却忽略与古城整体景观形象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古城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滞后,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很大程度上会使古城整体形象大打折扣。在日益提倡绿色出行,环保出行的今天,古城的绿色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2.2新型旅游模式对古城景观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出游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环保、自驾、自助”三大特点。自驾游成为人们普遍出游的首要选择,这就对古城文化景观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尤其是城门入口处景观。如何将传统的古城入口景观打造一个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与新型旅游模式相匹配的文化景观,值得我们去探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多媒体网络时代旅游模式也悄然兴起,这种模式通常是人们在选择出行目的地时,预先在互联网对目的城市进行了解,检索包括旅游城市评价、路线交通、停车场、当地生态环境等内容。检索结果也往往决定人们是否前往该旅游城市,因此,设计与新型旅游模式匹配的古城文化景观尤为重要。目前,在国内有些景区成功地对景区入口改造并获得预期效果。以石门古镇为例,古镇利用生态资源完好的优势,以青山为依托,将山体景观与古镇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施区域联动、文化提升、多元优化的策略,使其适应新型旅游模式,成为国内外著名旅游景区。

2.3古城景观的美好夙愿——自然与古城的和谐交融

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不断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古城而言,游客已经不再满足博物馆式的观光游览,更加注重满足现代审美要求和功能要求的互动城市景观视觉印象。在这种背景下,追求基于人地互动理论的城市文化景观形象便成为一种新趋势,并在实践中大量应用。因而,平遥古城将这一理论与现状相结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形象,从而使得自然与古城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增强人与整体古城景观形象的互动。

3人地互动关系下的平遥古城下西门景观改造措施

3.1遵循地域性文化及人地互动理念原则

平遥古城作为研究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和艺术的实体标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形制是按汉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修建起来的,是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文物宝库。因此,本文着重于以地域性、文化性、景观协调性为设计原则,进行改造文化景观设计。设计构成有法无式、布局自然、随机变化,基地内包括功能性小品、饰景小品不追求过于人工化的规整布局,与当地环境自然融合,与整个景区协调。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整体创作要求就是:顺其自然、饰其空间、巧其点缀、取其特色、求其因借,使游客在观赏时有步移景异、变化无穷的感觉,互动性显著增强。雕塑是饰景小品中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本项目中,选用晋商文化题材的民俗类雕像,如晋商领袖雷履泰书写信函雕塑、商人走西口雕塑等。此外,基地功能性小品包括休息桌椅、宣传牌、标志牌、饮水及洗手小品、垃圾箱、凉亭等。具体设计而言,譬如:雕塑采用铁铸造,同时进行防氧化处理。宣传牌、凉亭采用木质材料,依古城建筑风格设计。古城道路使用复古青砖铺砌;街道两旁的电线杆及天线由地上转入地下,做到城内外文化景观的协调,充分展现古城魅力。

3.2统一与变化,分散与集中的丰富艺术格局

古城整体规划原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塑造平遥古城整体文化景观相协调的新格局。宏观上,参照国际性历史文化旅游型城市的基础进行规划,重点突出城市特色,做到古城整体规划的统一与变化,分散与集中的艺术格局。古城绿化景观设计要注重景观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塑造。譬如:在以古城内文化景观为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在环城景观带上结合护城河打造综合性的文化景观格局,突出显示统一前提下有秩序的变化。

3.3“观、赏、游”三位一体的人地互动需求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渐趋成熟,旅游型城市也在争相发展。无一例外,他们都把人地互动体验作为吸引游客的重头戏。因此,平遥古城公共艺术的改造也是基于互动理论上的全面提升。在本文中,古城城门入口处是改造重点,针对目前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1)在城门入口处的显眼位置增设电子导游图板,功能涵盖古城导游路线查询、城内各个景点简要介绍以及餐饮住宿分布情况,游客可通过电子设备预先做好行程安排。(2)在毗邻城门入口处的环城景观带上,设置大型LED电子显示屏,并以纪录片的艺术形式介绍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通过动态影像和声音达到与游客的互动。(3)服务类景观建筑,设置商业服务设施目的只有一个,为游客提供方便。根据城门入口处游人普遍需求,在此设置的服务类型特点主要以糖果饮料类和摄影类为主,摄影类小卖部主要是为了方便游客在此摄影留念。(4)大型情景剧的日常巡演,如:县太爷巡城,使游客近距离感受平遥民俗文化,并且游人可参与其中,身着官服,如同梦回清朝,游客置身其中,宛如穿越时空。(5)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基地内增设无障碍设施,以应对特殊群体的需求。另外在植物配置上,遵循合理的尺度和比例造景,根据基地地形、铺地材料、景区内构筑物等,采用对植、丛植、重叠等手法进行品种、大小、色彩搭配,提高观赏价值,方便游人欣赏等。

3.4数字化与机械化的时代感——新型停车方式

针对停车场不足的问题,对城门入口处现有停车场进行全面升级。由于现有区位格局所限,不再扩展停车场地上面积,而是建设可容纳5000辆不同车型的大型地下停车场,形成以地下为主地上为辅的停车新布局。按功能划分,地上停车场主要停泊古城游览车、火车站摆渡车,地下停车场则是应对古城居民私家车和自驾游外省车辆的停泊。参照英国爱丁堡新型停车场,将数字化、机械化模式引入古城停车场,司机只须将车辆驶到停车场内的平台上,智能机器人就可把车辆运到空的停车位上,游人在取车时,通过身份认证,停车场内部数字化系统就会自动将爱车运至平台上。这种新型停车场既扩大了汽车吞吐量,又节省人力,此模式在其他古城入口处均适用。

结语

本文以笔者的家乡平遥古城城门入口处改造景观设计为课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古城历史文化的感知,同时有助于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本文选取众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几个矛盾问题进行探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好古城的建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也有利于我国第三产业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增订本[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曹昌智.画说平遥古城[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3]宋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J].文艺评论,2006(6).

[4]徐怡菲.互动艺术在公共领域的应用[J].艺海,2010(12).

[5]丁山.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6]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冯信群,姚静.景观元素[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8]朱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薛健.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