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龟山公园位于巢湖市西郊5公里的龟山脚下,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一座依山傍水的亲水休闲公园。但是,尚存在一些问题,根据龟山公园实际情况与预计规划,以实现游憩、生态、文化等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本文论述范围初步拟定为龟山西侧,河流汇入口以东,北至龟山山脚,南至巢湖水体的区块,实际面积约为7.5公顷(本文只着重论述改造水体湿地区块工程)。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湿地公园
1.总体分析
1.1区位概况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江淮河之间,湖水经东南河道汇入长江,西部靠近大别山山区,景色秀美,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具有便捷的交通。周边半汤温泉、中庙等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景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2自然条件
巢湖地处中纬度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适中,气候较为温和,水热条件较好,但是兼有南北气候之短,季风明显,冬寒夏热,降水时空变化比较大,旱涝灾害较频繁。因位置特殊有明显的过渡性,也具有南北气候之长:光资源优于南方,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土壤分布为丘陵地带多为黄壤、黄棕壤,平原地带多为水稻土;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区,主要树种为苦楮、栎、马尾松、黑松、杉树等,森林覆盖率16.29%。
1.3现状分析
龟山公园位于巢湖市西郊5公里的龟山脚下巢湖东北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一座依山傍水的亲水休闲开放式公园。内有尚未开发的龟山山体,海拔126米,酷似一只巨大的神龟探入巢湖畅饮巢湖之水,南为巢湖湖景。本文论述范围初步拟定为龟山西侧,河流汇入口以东,北至龟山山脚,南至巢湖水体的未施工的区块,实际面积约为7.5公顷,本文着重论述如何改造水体湿地区块工程设计。
2.规划设计
2.1规划目标
在景区设计中将景观生态规划观念适当的引入景区总体规划的理论体系中,在景观规模上,各个景观单位或者独立的生态系统都可以作为一种斑块、狭长的廊道、背景或基质,而现代生态景观设计多将设计作为廊道斑块理论中的一部分,以达到与周围自然生态相融合的效果。所以尊重自然、创造艺术、渗透人文思想,让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相融相生,以实现游憩、生态、文化等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本次设计的目标[1]。
2.2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以“改善环境,生态环保”为主题,利用自然的恢复再造能力,对风景区的景观加以美化,对景区的水质加以改善。辅以“渔家”、“灵龟”等设计元素,力求将有关巢湖当地的特色文化与生态功能相结合,在客观外在营造出一个怡人的生活环境,同时传播“海绵城市”的现代思想,对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会有相当大的寓教于乐的意义。努力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生态、健康”的旅游环境[2]。
2.3设计原则
2.3.1以人为本正如本次设计目标所示,“以人为本”是最主要的原则之一。所以设计应当首先考虑人的各种需求,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设计中,为了方便人们的休闲活动,精心设计园路以达到交通便利、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其次,优秀的住宅小区不仅需要一个安全卫生的居住环境,还应该具有让人流连的景点。换言之,居住区不仅要为人所欣赏,还要为人所使用。设计的景观不仅要自然、舒适、亲近、宜人,还要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住户,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的需求[3]。2.3.2可持续发展在本文中还通过一部分具有自净能力的生态斑块的预留,让这些自然空间发挥自然的调节作用。而这种集聚生态性以及观赏性功能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参照,通过雨水的收集净化以及利用,达到保持水土,调节微气候的作用,使景观设计能更好的在照顾人们游憩、休息观赏的同时,固碳排氧、蓄积雨水,发挥其生态效益。
3.设计内容
3.1整体结构分析
根据龟山公园地理位置和现状因素,本案设计范围为龟山西侧,河流汇入口以东,北至龟山山脚,南至巢湖水体的未施工的区块,实际面积约为7.5公顷。所以在总体布局上分为两大部分,包括防洪地以上的带状绿地部分以及防洪堤以下的湿地景观部分。这两个部分既相互分离又紧密联系,同时兼顾龟山景区主广场,在统筹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缜密思考。3.1.1带状绿地——运动与延伸带状绿地是整个景区的联系纽带,沟通着景区内部各个分区,本文中道路分级主要为主干道、次干道以及游步道,并且在材质上做了明显的区分。主要是非机动车的骑行道路流线以及游人的步行游线设计,考虑人车分流,合理的道路布局,将各个功能区紧密联系有机协调的同时构成了完整统一的景观展示次序。园路的设计,主要采用耐磨防滑并且透水性好的材料,在考虑到使用时的外表功能形式时,也要考虑道路对原有生态的影响。3.1.2防洪堤景观——分隔与联系根据现状以及前期规划,计划将防洪堤的防洪效果和观赏效果相结合,加以沟通带状绿地以及生态湿地。将防洪堤设计为一景墙式的线性元素,加以合适的垂直设计,将上层降水通过阶梯式的跌水加以过滤、净化、沉淀,流入下层湿地景观最终汇入湖中,该部分大多是硬质装置与生物净化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意义。3.1.3湿地景观——生态与休闲该组团为设计的唯一的面状区块,现状为季节性淹没的湿地,计划通过合适的堆山叠石理水,将其改造成具有蜿蜒水系的各个生态岛屿的组合,以自然休闲为主,体现生态和自然,讲究实用性原则,主要采用当地特色植物物种,搭配具有湖滨特色的防腐木甲板铺装以及青条石等特色铺装辅助,通过栽植以本地耐湿树种为主的主要植物,合理引入具有净水、耐水湿性状的植物,将其与岛上的游览小路结合,创造出怡人的休闲优美的观湖平台,努力营造出一种集生态与观光于一体的湿地景观公园。
3.2景观主题解读
根据规划结构,本文涉及范围的三个部分相对独立也相补相生。由高差变化产生了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观赏效果。即在山顶远眺、堤上平视,堤下近观的三种不同视角的不同感官体验。3.2.1山顶——龟背远眺因龟山外形似卧龟,设置恰当的登山道路满足游人登山的想法(山体的景观暂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游人登上山顶,具有极佳的观赏视距和观赏效果。在天气清好能见度高的时候,游人的观赏视距将会达到最大,可以看到城市全景以及广阔的湖景。3.2.2绿带——流动的景观因岸边的蜿蜒曲折性,通过合理的流线设计和植物、景墙的合理配置,以达到移步换景的作用,游人在堤上绿带平视湖景,可以看到山上所不能察觉的湖面水波的细节,感受到湖面的微风。在靠山一侧布置自行车游览路线,将健身、休憩、锻炼、商业的功能布置于此,加强实用性。3.2.3湿地——听湖声品湖色因湿地与湖景的距离最近,亲水效果最佳,但长时间单一的观湖未免乏味,本方案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游步道和植物的合理配置,将游人置于曲折幽静的景观环境之中,经过曲折的园路和层层灌木壁垒后豁然开朗,广阔的湖面展现在眼前,平添几分乐趣。
参考文献
[1]朱文一,张弘,范路.外滩映像:上海外滩滨水区概念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区伟耕,梁振强,张衍飞.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绿地滨水景观[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
[3]张海兰,刘斯捷.苏州理想空间50:滨水区规划与工程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