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线性景观规划策略
摘 要:城市线性景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就此从绿色通道网络、
滨水景观带、城市轴线景观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提高我国城市线性景观规划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划;线性景观规划;绿色通道网络;滨水景观带;城市轴线景观
城市线性景观作为景观廊道的表现形式,具有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经济等功能。其线性特征作为一种“格式塔”给人以连续完整的审美感受,对构筑城市轴线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线性特征将城市中的自然山脉、湖泊、河流及公园绿地串接起来,成为城市与自然的纽带,既可满足动植物迁徙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创造自然、丰富的景观结构,又是城市居民体验自然、游憩观光的好去处。
1、建设绿色通道网络
绿色通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包含沿自然廊道(如水岸、河谷、山脊线)而建立,或是由铁轨、道路转化为游憩使用的通道;为行人、自行车通行设立的景观道路或其他路径等。在规划之前,必须制定整体性的规划策略:
1)绿色通道的规划要维持其整体连续性。在城市整体景观结构中,应该将绿色通道作为城市的景观框架,将城市建成区、郊区和农村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可依托现有的河流、景观道路以及废弃河道、铁轨的修复连成绿色通道体系。
2)绿色通道的规划要重视多功能的综合,将生态保护、城市防灾、休闲游憩、美学价值等功能综合起来,提供多样性的使用空间。
3)绿色通道的规划要增加其可达性。绿色通道作为重要的休闲空间,应该使其易于到达,考虑外部交通到绿色通道的连通性,使绿色通道交通与周边的交通网相联系,同时将周边的重要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重要景观节点等都整合进来,形成一个可达性强的整体网络。
4)绿色通道的规划要有一定的规模。绿色通道是一种线性结构,为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据研究,一般来说,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与河床沉积,以及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当道路廊道为60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当绿带廊道宽度在600~1200m时,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2、构筑滨水景观带
滨水地带处于水、陆的边缘,其景观信息十分丰富,是显示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景观。
2.1 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要注重整体性
不能仅仅把滨水地段作为单一元素孤立地对待,而应该将滨水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物、街道等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共同作为景观整体一起规划。从生态角度出发,将水体、堤岸、滩地、湿地、植被、生物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统一规划和设计。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滨水景观固有的属性出发,把滨水两岸作为景观廊道对待,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放在重要地位;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绿带,在此控制带内严禁修建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同时,滨水廊道绿地还应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其它城市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
2.2 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要注重视觉美学功能
除了考虑滨水景观各元素间的尺度、比例、线形、形态等最基本的美学标准外,还应该利用滨水地带本身的地形条件(如丘陵)设置景观节点,从高处提供多角度的观景视野;或于平坦地形设置标志性建筑,构筑人工视线焦点。大型建筑应退出公共开放区,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小型临水建筑可安排在滨水开放区内,但应考虑采用不阻挡视觉的通透材料。滨水地带的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达;建筑高度从临水向后应具有梯度感,保证后排建筑仍然拥有水面的景观。
2.3 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要注重生态性
除了视觉美学功能外,还要考虑其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点,如防洪排涝、水质净化等问题。规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体现水体的自然属性。自然的河道和滨水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丰富多样的河岸和水际边缘效应是任何其他生境所无法替代的。同时,连续的自然水际景观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而目前,出于排洪及管理简单化的需要,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大都设置防汛墙,将驳岸处理成笔直的线形,造成景观立面的呆板,几乎完全阻隔了城市空间与水的联系。因此,对滨水界面的处理,应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如国际SWA景观事务所在圣安东尼奥河改造项目中,领导了一支由工程师、水文工作者、生态学者、河流地貌学家、建筑师以及经济学家组成的小组,为这段13.5英里长的城市河道拟订了一个概念性规划和设计导则,这个河道改造计划将于2012年完成,届时它将成为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但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增强了对洪涝的控制能力。
3、组织城市轴线景观
城市轴线通常是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性空间要素。
3.1 道路轴线景观
城市主要道路强调人与车辆的视觉感受,重视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开放性,鼓励在建筑本身和其他建筑之间提供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注重空间和建筑形态的控制、展示城市丰富有序的街道景观特色。同时,区分交通性和生活性主、次、支道路,形成满足慢速交通和快速交通不同的视觉感受的需求,强化多角度、多视点、不同视距建筑的街廊景观。在城市主要道路通过山体、建筑、纪念物等形成对景和视觉通廊,可以提高城市认知感,加强其识别性,形成良好的线性空间景观。
3.2 传统风貌轴线景观
城市传统风貌轴线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城市传统文化复兴理念在城市空间及其结构上的体现,与之相关的重要公共建筑则集中反映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成就。因而,建筑风格的定位、建筑形体与城市的关系,都必须和城市轴线的时空维度和整体形态相适应。同时,在规划布局中的轴线,不是被用于突出某一幢建筑物或某一空间,而是通过轴线来连接所有的建筑项目和规划要素并使其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城市空间群体。
参考文献:
[1]金俊.理想景观 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顾朝林.概念规划 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