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建筑节能指标评析(共5149字)
根据《吉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末,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65%的设计标准。设计阶段标准执行率100%,施工阶段99%以上;供热计量装置安装率95%以上,建筑节能形成1665万t标准煤的节能潜力。为此,必须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然而我国建筑节能评定工作一直徘徊于定性分析阶段,缺少准确的建筑能耗的基本数据,尚无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严寒地区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通过国外与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的对比和分析整理,解析其优势与不足,汲取适合我国严寒地区的评价方法及评价内容,为我国严寒地区建筑节能评价工作指明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我国严寒地区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1国外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分析
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筑业发展的潮流,因此,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完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从1990年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各国国情推出了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体系。
1.1英国BREEAM评价体系
英国是最早提出关于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国家,影响较为广泛。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考察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它涵盖了英国生态足迹数据库;评估对象包涵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商业建筑、商场、超市);评估框架简单、透明、开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追加评价条款,评估系统易理解,便于操作。其开发的建筑环境评价影响软件在设计中考虑了环境影响因素,使设计师可在早期对项目进行影响评估。它的局限性在于是根据英国国情开发的,评估过程较为复杂(BREEAM规定每个项目评估至少须有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注册师完成),因此不具有推广性[1]。
1.2美国LEED评价体系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于1995年提出,其主要优点在于它增加了第三方认证,由此提高了它的权威性。评价的标准专业化和评价范围的广度使之扩展为完整的链条[2]。LEED体系以设计和实施的简洁性成为各国建立评价体系的范本、评估标准及规范。但缺陷在于未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做出全面考察;对环境性能打分没有设置负值,被评估者或基于成本或达到目标的程度,确定选择的设计策略[2]。
1.3加拿大GBTool评价系统
1998年由国际组织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GBC)开发的一种建筑物环境性能评价软件,该评价系统的数据库涉及很多国家,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开放性[3]。变化性的显著,可充分反映用户对不同技术、地域、建筑体系和文化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但也因此失去了数据的可比性,而且评估操作系统过于复杂,对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4日本CASBEE评价体系
CASBEE是由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创立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CASBEE评价系统是亚洲国家首个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估系统。它明确划定了建筑物环境效率评价的边界,提出了以用地边界和建筑最高点之间的假想封闭空间作为建筑物环境效率评价的封闭体系[4]。评价对象广泛,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政府姿态强硬,这些优势为我国开发评估体系提供了蓝本[4]。但其缺点在于评价项目过多,灵活性差,不利于改进和调正,指标相关性的不均衡会影响公平性,且未涉及审美性和经济性问题。
1.5澳大利亚NABERS评价体系
澳大利亚的NABERS(NationalAustralianBuilding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评价体系于2003年提出,它的最大特点是操作简单,采用了开放系统,它可在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以不断完善和改进为目的调整和增加子项目,还可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对子项目评价的优先级。NABERS的缺点是强调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效果而不能对其进行预测和估计性评价。基于澳大利亚的国情,该评价指标更强调“水指标”的地位[5],且主要观测重点集中在建筑耗能及温室气体排放上。
1.6德国DGNB评价体系
德国DGNB(DeutscheGuetesiegelNachhaltegesBauen)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德国工业技术基础上的,同时又比德国现行标准体系更高一个级别。DGNB评价体系作为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与第一代(英国的BREEAM评价体系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相比弥补了其系统上的不足:片面强调单项技术应用而忽略了整体性;忽略了建筑的经济问题;忽略了建筑的综合使用要求与性能的重要性;忽略了可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却无法满足业主和使用者的要求[6]。该评价体系突出的优势为不仅是绿色建筑标准,而且涵盖了生态、经济和社会这三个方面;推出了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LCC)的科学计算方法,包含建筑成本、运营成本、回收成本的动态计算;以确保业主和使用者最关心的建筑性能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以衡量有无措施为标准,这种方式为业主和设计师达到目标提供了广泛途径;以德国和欧洲工业标准为基础,保持了可持续建筑的科学严谨性。
1.7国外建筑评价体系的异同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各版本均共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其增、减、分、和、扩、缩、改等方法修改权重或分值,以及调整具体指标来适应各个阶段和各个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同一维度来划分评价类别,虽然绿色建筑理念设置了多种评价指标,在多个国家的评估体系中都同时有所反映,但同时又注重体现本国特色[7]。具体不同之处如下:(1)英国BREEAM分为10个评价类别,48个评价指标(其中有46个类型指标适应于多种建筑),10个评价类别的权重固定(其中“创新”是在满分100的基础上再加10分),不随建筑类别发生变化,具体评价指标的权重则会发生一些变化。(2)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分为8个评价类别,50多个评价指标,其适应多种建筑的类型指标为43个,其评价指标的总分为100分,但有“创新”和“地域”两项加分项。(3)日本分为2个评价大类(品质和负荷),6个评价小类和50个左右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基本上都适于大多数建筑类型。其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比分别按品质和负荷2个评价大类计算得到。(4)德国仅以办公建筑为例,分为6个评价大类,12个评价小类和48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基本适应于大多数建筑。“场地质量”大类相对特殊,不仅不再细分,且评价结果也不计入最后得分,这是由于此类指标的权重均为本类内部的值。
2国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分析
对于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结果来说,我国对于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确立中,其中确定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具有一定的推广性,为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2.1我国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2003年我国参考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和美国LEED评价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专门针对奥运建筑及其相关附属建筑而研发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环境、水资源、能源、室内环境质量、材料与资源。评分采用五分制,根据在不同阶段评价项目的重要性,制定权重系数。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在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将建筑的“绿色”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从A等级到E等级。而在其中,A等级代表资源、能源、环境代价付出很少,但建筑品质优秀,为最佳绿色建筑[8]。具体评分方法如下:所有参评的候选建筑都要接受上百项测评,以建筑环境质量、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以及能源、资源、环境负荷大小等为标准,最终评出绿色等级。除A等级外,B等级和C等级也尚属于绿色建筑,但能源、资源、环境消耗大或是建筑品质低,D等级则意味着高消耗并且品质低,E等级为劣质建筑[8]。这一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的空白,为后续建立起适用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各类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在于其主要为奥运相关建筑而设定,使用范围较小,定量指标所占的比重过少,相反定性指标比重过多。其中一些硬性指标缺少相应的数据,而是用一些建议性的言语来代替,使评价体系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推广性[9]。
2.2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分项指标以全面反映建筑能耗的情况,如何确定各分项指标的权重以建立有机的指标体系,如何确定标准设计方案作为判定原始设计草案是否节能的基准[10]。国内外建立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方法主要有:规定性指标、评价性指标和建立在建筑能耗模拟基础上的年能耗评价。规定性指标主要为硬性指标,凡是符合这些硬性标准的建筑,就可称为节能建筑。规定性指标是各能耗的最小能效指标,这其中包括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热损失系数、供热季节性能系数,空调系统的季节能耗比、能效比、综合部分负荷值及能效系数等。性能性指标为一些软性要求,只要整体能耗满足一定的要求即可。它在一些环节可通过一些措施和技术手段有所改善,这样有利于激发设计师的创新能力。评价性指标包括围护结构中的总传热值和空调系统中的空调能源消费系数、周边全年负荷系数等。年能耗评价是指在建立一个标准建筑物后,通过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算出建筑物的年能耗费用和标准建筑物的年能耗费用,若满足既定要求,则可视为节能建筑。
2.3国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异同
国内评价体系是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群体专家决策,而后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对建筑进行分类,确定建筑的最终得分。刘丽华在《吉林省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研究》中将体系中的综合评价指标分为建筑规划、围护结构、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给水排水、电器与照明、运营管理、室内热环境等7类指标,分项指标21个[11]。赵树兴在《我国北方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中提到,可将建筑节能的评价指标分为3类:室内环境质量、节能措施、能效水平。根据严寒地区建筑的特点,其节能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案的主要对象应以控制冬季住宅建筑采暖能耗为主,基本目标为降低冬季采暖能耗,基本前提为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符合要求,重点内容为评价建筑主体节能措施和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措施[12]。文中指出,其评价指标除一般的控制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还多了一项加分性指标,这是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这样的评价标准可鼓励设计师多采用可再生材料,不仅从经济上更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体现建筑节能的含义。
2.4国内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不足
由于设计建筑物的不同导致标准建筑物的不同,标准建筑物的年能耗指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因此,对整栋建筑的精确模拟较繁琐,只能做到较准确地近似预测。其次,现阶段的各种评价软件专业性都很强,软件针对的人群为专业建筑师和暖通设备工程师,而房屋的使用者们无法对自己的房屋进行全面了解。与节能系统相配的软件开发速度远低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速度,软件开发的力度略显不足。
3结论
通过对比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并对其评价方法及评价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剖析其优缺点并汲取可借鉴之处。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均共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其增、减、分、和、扩、缩、改等方法修改权重或分值以及调整具体指标来适应各个阶段和各个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同一维度来划分评价类别,虽然绿色建筑理念设置了多种评价指标,在多个国家的评估体系中都同时有所反映,但同时又注重体现本国特色。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日渐发展,建立建筑节能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环境不可统一而论,因此,我国的评价体系应适应和满足各种环境、各种情况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也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专家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才能从特殊走向一般,为建筑节能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石,指明方向。
作者:战乃岩 徐 李灿 王迪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