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桥梁建造的办法(共2172字)
1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核心技术
根据水土流失的原理,泥浆沿孔壁外渗过程中,只有水体外渗,粘土等细颗粒将滞留在孔壁土体表层的空隙中,起胶结加固作用。如为中、粗砂,由于其渗水系数大,甚至能在孔壁形成3~4mm厚的粘土环。泥浆比重越大,水头越高,则外渗能力越强,这是施工规范对不同钻机、不同土质的泥浆性能指标的原理。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水头不损失、泥浆指标到位是钻孔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若发现有漏水(漏浆)现象,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易坍孔的土不是砂土,是含有腐殖质的粘土(俗称蒜瓣土),坍孔的原因是水头保不住,泥浆太差。严格将含砂率控制在4%以内,泥浆制作时要达标,过程中加强检验和控制。对于大直径和钻孔较深的、采用钻进速度快的旋挖钻施工的,还有在地质条件复杂、护筒下沉不到岩层的情况,宜使用丙烯酰胺即PHP泥浆,确保钻孔顺利实施。终孔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把好桩基终孔关。对于摩擦桩,严禁不检查地质实际情况,钻到设计标高就终孔。对于支承桩,严禁未钻到设计标高之前就根据岩石的钻孔难易程度,提前终孔,必须妥善处理地质情况与孔底的一致性。钻孔灌注桩砼是靠冲压作用致密的,与靠振动器致密的砼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做砼试件的要求相同,极易被忽略。前者石子在砼中是悬浮的,后者石子在砼中是挤紧的,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进行砼配合比设计和配制至关重要。
2组合箱梁施工的关键技术
箱梁内模模板侧应设10~15cm宽压板,拌和料入仓时,应先部分、后底板再补足腹板,防止底、腹板连接面在砼表面产生缺陷。砼浇筑时必须严格水平分层,确保振捣工人在振捣上层砼时振捣棒能插入下层5~10cm,及时引走下层砼的表面浮浆,防止砂浆过多集中,保证砼的均匀性。确保梁面浅层砼达设计强度,砼浇筑至梁面时,常常会出现砂浆集中、含水量高的情况,有的施工单位常采用干水泥收面的错误做法,有的收面草草了事,未终凝就拉毛,形成松散层。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刮走浮浆,不断压磨挤水至终凝。既可以消除砼收缩裂缝于萌芽之中,也可以保证浅层砼强度达设计要求。联端支座常会发生橡胶支座剪切变形和四氟板不水平的问题,交工验收时极易发现,届时很难处理。前者是因为梁体有纵坡,梁体安装时未采取临时限位措施造成的,后者是由于梁底预埋钢板和楔形钢板不标准,未采取相应措施造成的。联中支座顶钢板是无载重的搁置在支座上浇筑湿接头砼的,立摸、浇筑时稍有不慎,就会脱空或倾斜,体系转换后可能造成支座偏载破坏,几乎无法处理,形成隐患。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可以在支座垫石砼中预埋4根Φ12的临时调平锁定螺栓,相应在支座顶钢板上开孔。当支座顶钢板安放到支座上后,用水平尺予以调平、锁定,在体系转换后再解除锁定。调平时如发现垫石不平也可以及时处理。
3预应力张拉关键技术
施工中常用超张拉1.03σ来补足。控制锚环间钢铰线长度的重要性(鉴于每束只有3~5根钢铰线)目前初张拉大多不采用单根张拉,以致张拉时锚环间短的钢铰线先受力,如其长度较标准长度l短△(△=4.769×10-4×l),当长度为l的钢铰线拉应力达0.75fpk时,较短的钢铰线拉应力达0.8fpk。为此在编束和穿束过程中必须有控制锚环间钢铰线基本等长的措施和检查的手段,施工规范规定初张拉σ采用单根张拉,同时可以防止钢铰线缠绕问题的发生。钢铰线试验弹模由于施工单位购买的钢铰线实际断面面积偏大,张拉时应注意调整设计伸长量。防止锚环扭转的措施组合箱梁预应力钢铰线每束只有3~5根,初张拉往往采用整束张拉,锚下基本等长非常重要,必须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施工中应按规定编束,编束要顺直,并在锚垫板、锚环上刻痕对准,防止锚环扭转。张拉起拱度的控制预应力砼箱梁张拉的起拱度是砼均匀性、张拉力、张拉时砼强度、弹模、断面尺寸正确性的综合反映。在预应力张拉完8h(形变的滞后)后,宜测量跨中和1/4点的起拱值并作记录,以改进砼浇筑、张拉工艺和作为试件发生问题时处理的重要依据。箱梁侧向弯曲的防治预应力孔道预留有问题会导致预应力筋偏位或采取非对称张拉,使箱梁,承受非对称预应力而发生侧向弯曲。箱梁的跨径越大,弯曲的危害越大,严重的会发生断梁事故。为此,应严格按照设计精确布设和固定预应力管道,防止在砼浇筑中产生位移。箱梁张拉时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的规定进行对称张拉,边梁和翼缘板较宽的梁尤其要注意。调平层由于梁体的龄期差异,箱梁在横向上一般呈折线形,造成调平层的厚薄不均且有突变;浇筑调平层砼前洒水冲洗有积水和水膜;砼凝固时的收缩等使砼调平层极易脱空、开裂成为桥梁沥青面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可行的办法是:在厚度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凿除凸出部分;光滑部分凿毛;冲洗后清除积水略干燥后再浇筑调平层砼;振捣密实后刮浮浆压磨收面至终凝;成型后敲击听音查脱空。结束语随着现代桥梁建设的施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不断地涌现出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科技材料。当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求新方法、新技术,以期更好的做出贡献。
作者:杨毅 单位: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