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建筑知识>施工技术

土建工程和主体工程施工,24项施工技术必须懂!

 更新时间:  编辑:土木龙

第一章 地基与基础

第一节 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1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极广、几乎适用各类土及含部分碎石、卵石的地层,更换动力头和自动伸缩杆可在在微风化岩层使用。 

2 、技术参数

 3 、工艺特点

可在水位较高、卵石较大等用正、反循环及长螺旋钻无法施工的地层中施工;

自动化程度高、成孔速度快、质量高;

环保特点突出,施工现场干净;

孔壁上形成较明显的螺旋线,有助于提高桩的的摩阻力。

4 、施工流程

平整场地→测量放线→泥浆制备→埋设护筒→铺设工作平台→安装钻机并定位→钻进成孔→沉渣清理及成孔检查→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

5 、施工注意要点

护筒选用10mm厚钢板卷制,内径为设计桩径+20cm,高度2.0m,上部开设2个溢浆孔,根据控制桩为基准埋设钢护筒,顶端应高出地面20cm,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倾斜率应小于1.5%,护筒的埋设是旋挖作业中的关键;

加强稳定液的管理,控制固相含量,提高粘度,防止快速沉淀,控制终孔前两钻斗的旋挖量;

成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应尽快进行钻机移位、终孔验收工作;从清孔停止至混凝土开始浇灌,应控制在1.5-3h,一般不得超过4h,否则应重新清孔;

钢筋笼主筋要焊平,以免提升导管时,挂住钢筋笼;

浇筑混凝土前应使用经过检漏和耐压试验的导管,浇筑混凝土要连续浇筑,供应混凝土不得中断时间过长。

第 二 节 静压桩施工技术

1 、适用范围

多应用于预制管(方)桩施工。

 2 、技术参数

 3 、施工流程

 第 三 节 真空深井降水施工技术

1 、适用范围

渗透系数较小、地下水位高的深基坑降水工程。

 2 、技术参数

 3 、井管深度设计

H=H1+h+JL+l+s2 计算降水井深度:

H-降水井深度,(m)

H1-基坑开挖深度, (m) 取9.97m

h-基坑底面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的距离(m) ,

J-水位梯度,单排降水井一般取1/10~1/8

L-降水井井点水平间距的二分之一,

l-降水井设计沉淀管长度,根据地层一般1-3 m

s2-井的水头损失,可取1m。

4、施工流程

 5 、施工注意要点

井点布置应尽可能避开基坑加固区;

围填滤料宜选用中砂;

提出钻杆前必须进行洗井,拉出的水基本不含泥砂后,可换用空压机抽水洗井,吹出管底沉淤,直到水清不含砂为止;

外管井口上端1m范围内应采用粘土回填密实;

降水需达到开挖面以下至少0.5m方可开挖。

第 四 节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土质的深基坑支护工程。

 2 、主要过程展示

 导墙施工

 机械成槽

 钢筋网下放

 水下混凝土浇筑

3 、施工注意要点

杂填土区域施工应考虑在地下连续墙两侧设计护壁作用的水泥土搅拌桩。

地下连续墙导墙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之前,禁止任何重型机械和运输设备在旁边行驶,以防导墙受压变形。

地下连续墙开槽应分段。

槽段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在插放接头管和钢筋笼之前,必须及时清除槽底淤泥和沉渣,必要时在下笼后再作一次清底。

灌注混凝土速度的控制:在槽内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应大于2m/h。

第 五 节 跳仓法施工技术

1 、适用范围

当地下室面积较大,且后浇带为伸缩后浇带或岩石基层时,

宜采用跳仓法施工。

 2 、主要施工要点

跳仓法的分块原则上按原设计的后浇带分块,分块长度原则上不应超过40m,仓块宜小不宜大。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应小于7天,跳仓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混凝土浇筑跳仓进行,如左图所示,先浇筑1、3、6、8、9、11仓,间隔不应小于7天后再浇筑2、4、5、7、10、12仓。

采用跳仓法施工时,应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减少混凝土的自收缩,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内部裂缝。

3 、效益分析(底板)

 

第 六 节 大体积混凝土无线测温技术

 

1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技术
通过对浇筑后大底板的温度监测和应变监测,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及时掌握混凝土的温差和应变变化情况,并根据实测数据及时调整混凝土的养护措施,避免混凝土开裂现象的产生,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 、温控指标

混凝土浇注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

混凝土浇注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 ;

混凝土浇注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

混凝土浇注体表面与大气温度不宜大于20℃。

3 、监测点布置

布置范围应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

在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温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

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宜不少于 4 处,应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布置;

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必须布置外面、底面和中凡温度测点,其余测点宜按测点间距不大于 600mm 布置;

混凝土浇筑体的外表温度,宜为混凝土外表以内 50mm 处的温度;

混凝土浇筑体底面的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上 50mm处的温度。

4 、监测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