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怎么防治蜂窝、麻面、强度不足、裂缝?
一、蜂窝
(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如图1、图2)。
图1 施工缝交接处局部砼不密实
图2 板底砼松散及蜂窝
(二)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混凝土下料下料过高,未设串筒,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严重;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
(三)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符合要求;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墙体、柱等竖向构件根部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一般30~50mm为宜);
3、浇灌混凝土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待下部混凝土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5、如出现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6、如出现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斜模,采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
(一)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二)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拆模后形成麻点。
(三)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双面胶条等堵严;
2、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并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3、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4、若出现麻面缺陷,混凝土表面作粉刷装修时,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应在麻面处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三、孔洞
(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外露(如图3)。
图3 大梁底部露筋
(二)原因分析: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挡住,未振捣沉实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石分离,石子成堆,模板严重漏浆,振捣时间不够;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时不认真,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三)防治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加配人工捣固;
2、预留孔洞处,两侧应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模板内应清理干净;
3、若出现孔洞缺陷时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四、缝隙、夹层
(一)现象:
混凝土表面发现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如图4、图5、图6)。
图4 夹渣、烂根
图24 墙体砼施工缝留置不当,砼振捣不密实
图25 结构砼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