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土木论文>建筑论文

非常规导墙施工技术研究

 更新时间:  编辑:土木龙

 摘 要:常规形式导墙的施工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目前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结构形式的非常规导墙及导墙施工技术

关键词:导墙;非常规

导墙是地下连续墙施工前必不可少的临时构造物:为地下连续墙施工甚至后期的结构施工起到了表层土的临时挡土作用,又作为每个槽段平面位置、竖向标高的控制基准,同时在地墙施工中成为存蓄泥浆、维持槽壁稳定的“容器”以及临时搁置钢筋笼、锁口管、浇筑架等重物的承载体。常规形式导墙的施工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目前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结构形式的非常规导墙及导墙施工技术,对它们进行一些了解与研究,或许可以为地下连续墙施工拓展一些思路、带来一些帮助。

1 常规导墙

目前常规导墙的结构形式多为倒“L”型和“[”型(见图1),它们衍生形式就是根据导墙后侧土层条件或者与地下连续墙墙顶标高的关系将上述两种导墙做深,使深度超过1.5m,成为“深导墙”。在一般常规的工程中,都采用上述两种导墙的形式。

2 非常规导墙

在一些超重地下连续墙工程中出现过一种在导墙翼面下增设暗梁的导墙,它的结构形式见图2。

由图可见,这类暗梁式导墙在横断面上增加截面面积以及配筋率,从而加强了导墙纵向的抗弯性能,承载力大幅增加。在一些采用预制地下连续墙的工程中,预制地墙的平均重量均超过100吨,常规导墙的承载力无法满足地墙入槽施工时临时搁置的工艺需求,所以在对导墙下方土体加固的前提条件下,施工单位采用了暗梁式导墙,以确保临时搁置施工需要。在其他一些采用超深地下连续墙的工程中,因为钢筋笼的自重也很可观,这类导墙也同样有所应用。它的施工与常规导墙大同小异,唯一区别的就是:开槽时,挖机先挖暗梁底部标高深度的“宽槽”,再挖导墙深度的“窄槽”;钢筋制作时,先制作暗梁的主筋与箍筋,形成一个钢筋笼,再将其与导墙“L”型筋绑扎。然后立模、浇筑混凝土。

近年来又兴起一种预制导墙,截面形式多为正“L”型,每段预制长度约为2m,导墙之间采用肋板上的插销连接,具体形式见下图。这类导墙多用于里程较长的地下防渗墙(连续墙)工程中。因为长里程地下连续墙工程,地墙纵向长度多则10几公里,少则1~2公里。导墙作为临时设施,也同样制作相同的里程数的话,无论施工与拆除耗时耗力不说,经济上也是浪费巨大。这种预制导墙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次投入,重复利用,充分体现了绿色施工、经济快捷的特点。不仅如此,这类导墙的可以应用到更加广泛:目前的建筑市场,我们都能深深体会到,工期是建设方最为看重的,预制导墙相对于常规导墙,在施工工期上就有很大优势;另外,设计在施工初期的临时变更也时常发生,如果改了围护轮廓,那么已经施工完成的导墙也得推倒重做,如此,工期、经济上都会发生损失。所以设计不成熟的情况下预制导墙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应对措施。预制导墙施工顺序:各个单片在场外或者场内预制完成后,测量放线,开挖基槽,要求基槽底面的有一定平整度,以确保预制导墙安装后的垂直度。安装时,可事先将3~5片导墙先行插销连接、整体吊装,也可逐片吊装再以插销连接。吊装完毕,安装木撑以调节导墙间宽度。完成后在墙后回填土方(可利用开槽土方)并压实。为防止漏浆可对导墙肋板接缝处涂刷水泥浆或填塞麻丝、木屑。当地墙施工完成,筑坝将已施工的槽段与未施工的槽段分隔开,防止泥浆逆流。挖除导墙后填土,拔出插销,逐片地吊出预制导墙,清理后进行下阶段导墙的安装。

3 新兴导墙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展望

常规导墙施工耗时最长、用工最多的就是立模及模板加固。在长沙地铁项目中,已经针对此弊端出现了一种导墙移动模架。该模架由模板系统、模架系统、支撑系统、行走系统及操作系统组成,详见下图,它的原理类似于桥梁悬臂法施工中的挂篮,施工平台、立模、浇筑一体化。可见在其他施工工艺中使用的设备经过改装同样可以运用在导墙的施工中。所以发散性地想象下或许在不遥远的将来:导墙的钢筋网片都是场外加工好然后直接入槽安装的;导墙各段墙体的连接可以像“乐扣乐扣”一样用卡扣、榫头以及胶圈紧密相连;导墙的开槽与浇筑也如同TRD工法一样同步完成。以上的这些都有待我们积累经验,继续研究。

上述的几种导墙形式,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使用”,例如一侧用常规导墙结构形式,一侧采用非常规导墙结构,这些都可因地制宜,从经济、施工便捷的角度去考虑。

4 结语

研究非常规导墙及其施工技术对地下连续墙工程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等均大为有益,有时候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永剑.混凝土预制导墙在地下防渗墙(连续墙)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7(03):58-60.

[2] 王峰.移动式混凝土导墙在多哈新港防渗墙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施工,2013(05):55-78

[3] 蒲青松.地下连续墙导墙移动模架的设计和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12(02):92-94.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